低迷行情中沉寂多年的煤市,在供给侧改革开启之年一改颓势,煤价大幅上涨、“抢煤潮”再现、多地违规生产至矿难频发等牛市情景依次登场。
统计局数据显示,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原煤产量30.5亿吨,同比下降10.0%。而全年2.5亿吨去产能目标也得以“超额提前”完成。不过,去产能执行过程中可能引起职工的安置、税收减少、杠杆增加等一系列问题,及煤价快速上涨引起的市场波动影响也同样值得关注。
今年2月,国务院发布《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简称“意见”),明确煤炭去产能目标——“用3年至5年的时间退出产能5亿吨左右、减量重组5亿吨左右”。
随后,各部委陆续响应供给侧改革,印发多个配套文件,对奖补资金、职工安置、财税支持、金融支持、国土、环保、质量、安全等做了全面的部署和安排。
政策推动下的煤炭去产能效率明显,7月末仅完成全年去产能目标的38%,到8月底,这一数值上升到60%。而年末,2016年的煤炭2.5亿吨去产能目标获“超额提前”完成,达到《意见》中3到5年的目标的50%。
而“276天工作日”政策的严格执行为煤市的爆发点燃了第一把火。7月以来,国内煤炭供给缺口不断扩大,库存持续走低,推动价格快速上涨。
煤价回升为低谷挣扎的煤企带来了盈利上的改善。统计局数据,今年前10月,国内煤炭开采和洗选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为18128.2亿元,同比下降6.5%,利润总额573.1亿元,同比增长112.9%。而前三季度,17家上市煤企中有14家盈利,盈利面超过80%。
与此同时,煤炭下游用户则在煤炭供应紧缩、库存走低中“惊惶一片”,抢煤潮轮番上演推动煤价持续上涨。电力、钢铁等行业利润也因此受到挤压,前10月,国内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的利润下降8.1%。同期,国内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利润增长1.1倍。
从限产量到保供应,政策风口随煤价上涨而转向。9月以来发改委密集召开多次煤炭市场形势座谈会,主要议题均围绕解决煤炭供应持续偏紧以及煤价非理性上涨等问题。
随后,煤炭中长协合约相继签订,包括神华、中煤在内16家大型煤炭企业参与其中,对象范围也扩充至电力、钢铁、建材等大型企业。
以往来看,长协合同履约率不容乐观且违约责任无人买单,如何保障长协合同履约率,从而实现维护煤炭市场稳定的目标需要煤炭及下游企业共同探索。
国内煤炭去产能目标依然艰巨,发改委副主任连维良在2017年度全国煤炭交易会上直言,煤炭去产能并未到位,“目前煤炭产量在57亿吨左右,如顺利推进去产能,2020年产量为49亿吨,而届时消费需求也只有41亿吨”。
实际上,行业集中度决定了煤炭行业产量控制能力,今年下半年煤价快速上升背景下,国内发生多起煤矿违规生产行为至矿难频发,惨痛教训历历在目。而随着行业集中度的提高,供给的控制力度得以加强,市场能够恢复理性供需,从而避免无序扩张,倒逼落后产能的退出。
连维良也透露,发改委正在研究推进煤企在上下游相关行业跨行业兼并重组的措施,支持打造跨行业、区域、所有制的企业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