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证券日报》记者获悉,1月15至16日,中央企业、地方负责人会议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明确了2016年的七项任务,分别是提升发展国企质量和效益,积极处置“僵尸企业”,深化国企国资改革和推进国资委自身改革,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进国际化经营,强化监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以及加强国有企业的建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国企研究室主任项安波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有企业成为去产能主要承担者和产业优化重组主体主要有三大原因。一是国有企业是中国政府发挥“看得见的手”作用时最得心应手的直接工具;二是国有企业布局在重化等产能过剩行业的比重较大;三是国有企业在承担保障就业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财政负担,并且易于给金融系统堆积风险,所以必须率先“排雷”。
国资委主任张毅在会上坦言,国企改革将在2016年进入发展的“阵痛之年”。与此同时,国资委也首次为清理“僵尸企业”划定了时间表,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主体任务,到2020年前全面完成各项工作。
“中央企业在过去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主要把资金、资源投在以钢铁、煤炭等重化工业为主的支柱领域内,虽然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低效、无效资产和僵尸企业。
整体来看,国有资产还有相当多可以优化布局的空间。所以在2016年的国企改革进程中,军工、钢铁、建材等领域都有可能成为改革的重点行业。”中国企业联合会副研究员冯立国向《证券日报》记者说道。
财经评论家温鹏春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资本市场上市公司进行重组是企业实现产业升级和行业转型的主要手段。新一轮央企兼并重组浪潮有望在今年全面展开。从行业来看,煤炭、钢铁、重化工行业进行重组整合的概率更大一些。
在谈及如何清退“僵尸企业”过程时,冯立国表示,要充分利用好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以及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看不见的手”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市场机制的逐步完善;“看得见的手”则还需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即政府一要做好“补位”工作,二要防止“越位”工作,三是避免“错位”工作。